无障碍
关怀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 > 发展规划 > 计划报告
东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
  • 2019-03-21 01:28:12
  • 来源: 本网
  • 【字体: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经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推动全面开放,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社会民生事业不断改善,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计划目标任务。

    (一)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出台市委1号文,部署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在谋划产业布局、创新招商引资、扶持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政效率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构建和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278.6亿元,增长7.4%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3:48.6:51.1,服务业比重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2.3%38.9 %。民营经济占比49.6%,提升0.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比重51.5%,提升8.1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达649.9亿元,增长9.8%,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4.4%,提升3.5个百分点。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增长7.8%,资产负债率下降0.6个百分点。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8.0%,快于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大关,达115.1万户,其中,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增长28.1%,累计达3.7万户。

    (二)各项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破解历史遗留问题,释放发展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企业减负力度加大,全年为企业减负500亿元,超过190亿元的年度减负目标。商品房去库存稳步推进,全市商品房去库存周期约为12个月,处于合理区间。金融风险处置稳控有力,不良贷款余额与比重继续双降,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15.2亿元,减少25.2亿元;不良贷款率1.4%,下降0.6个百分点。项目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全面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专项改革,审批项目数量压缩63%,审批项目时间压缩50%以上,备案类事项当天办理,程序性审查事项和告知承诺办理事项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其他审批事项一律压缩到法定时间的30%项目建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开展财政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设立代建单位预选库,简化前期审核、明晰审核责任、优化工作流程,利用市场化专业技术和管理力量,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和速度。企业开办更加便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和粤港、粤澳银政通,试点香港公证文书简化版。深化外商投资便利化改革,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办事时限缩短至1个工作日。全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地级市第一。土地改革深入推进。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抵押、转移登记分别在3、5个工作日内办结。深化新型产业用地改革,出台工改M0政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快推进三规合一改革,选取道镇和滨海湾片区作为全市试点,科学布局发展利用空间。

    (三)产业发展不断迈向高端化,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坚持把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以坚持问题为导向,着力构建高端化均衡化的产业体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编制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五大重点新兴领域十大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一核三带十区发展布局。产业招商迈出新步伐。创新招商体制机制,组建市招商创新办,制定出台重特大项目招商十条高质量利用外资十条、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扶持企业上市等政策,提高项目招引力度和质量。高规格举办产业招商大会,招引29项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4000亿元。加大在高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重特大项目招引力度,招商意向项目129个,达成意向投资金额超1.4万亿元。智能制造持续推进。着力打造智造供给全生态链,建成智能制造示范线109条,资助自动化改造项目311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8.85%,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37倍。加快发展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先进装备本土制造商,3C数控装备年产量突破2万台。建设东莞工业互联网平台,15家企业机构入选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倍增计划深入推进。实施企业高质量倍增十条,调整选定286家市级试点企业,建立试点企业雁形梯队,选定首批910家协同倍增企业。创新深化对企帮扶,跟进企业诉求1186项,解决问题700多项,新增用地指标超过570多亩,市级倍增试点企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0.1亿元,增长17.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非公经济50条扶持政策,优化非公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对企服务,深入实施市镇领导双挂钩和企业专员服务制,实施政策告知推送机制,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对企服务水平。产业项目落地保障加强。划定420平方公里的工业保护线,全力保障工业用地。全面梳理五亿元以上产业招商项目,促进项目加快落地。加强重大项目问题管理,全年解决重大项目建设问题501个。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大会战,全年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1.4亿元,增长22.9%

    (四)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步伐持续加快

    坚持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聚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进走廊“2+9+32”创新节点空间和产业规划,加强创新项目入库管理。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基本完成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并经省政府同意上升为省级重大发展平台。开展中子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和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对接前期研究,谋划以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协同申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得到省政府的同意支持。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5798家,2637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2959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应研发机构建有率约40%。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8.4%46.0%R&D投入占比达2.55%。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完成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收入75.62亿元。打造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推动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填补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积极谋划南方光源落户东莞,全面启动南方光源测试平台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署推进南方光源基础建设合作协议。启动散裂中子源二期系列谱仪建设和南方光源项目预研和测试平台建设,形成重大科学装置叠加效应。高水平谋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学术委员会和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功组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集聚了一批材料领域著名科学家,进驻首批10个科研团队。科技金融深入结合。激励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累计发放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贷款68亿元,惠及企业1012家,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规模居全省第二。强化财政和国有资本对创新的支持作用,设立30亿元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和规模超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整合成立科技创新金融集团。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分别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分别增长25.8%23.3%倍增计划和高企融资均突破300亿元大关,分别增长21.1%43.9%

    (五)开放型经济不断创新发展,开放合作优势持续巩固

    坚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出台促进外经贸稳定发展20条,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合作,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4万亿元,外贸综合竞争力连续两年名列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推进。深入开展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研究,明确我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定位、思路、措施以及建议纳入国家规划和省实施方案的诉求。制定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机制创新领域重大改革任务和任务清单。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中俄贸易产业园先行启动区建设加快推进,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正式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广东省首票采用以水铁、公铁、陆水联运方式出口货物在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发出。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389.5亿元,同比增长26.5%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成功举办海博会加博会智博会,交易金额再创新高。组织企业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日本礼品展等境外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搭建莞货全国行平台,组织和指导企业参加23场境内展会,东莞参展企业意向成交金额62.6亿元。外贸新业态稳步发展。成功获批成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350亿元,同比增长120%;获批设立虎门港综保区,全市保税物流进出口总值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15%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继续提升。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货物申报量位居全省第二,总申报量位居全省第四,超级中国干线落户寮步车检场并推广至长安车检场,扎实推进互联网+海关建设,在黄埔关区首个实现微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遴选活动,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发展自主品牌,成功创建大朗出口毛织产品省级质量安全示范区。

    (六)区域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均衡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坚持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大力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加快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打造重大发展平台,加大对次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扎实开展援建帮扶工作。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全面深化莞港两地合作,成功举办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莞港产业合作推介会,达成投资金额350亿元。与香港贸发局、澳门投资促进局分别签署参与大湾区经贸合作备忘录。深化莞台经贸合作,获批成为国家第三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深入推进穗莞战略合作,落实穗莞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规划衔接、交通对接、港口航运、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7大类45个事项项目深度合作。深莞惠经济圈(3+2)重点合作事项加快推进。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加快推动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松山湖片区完成由小园区单兵作战大园区集团军作战转变的发展总体布局,片区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松山湖实现生产总值638.6亿元,增长13.9%,总量跃居全市首位。滨海湾新区上升为省级重大发展平台,并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特色合作平台,发展总体规划上报至省发改委,城市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二横五纵骨干路网加快推进。水乡新城片区完成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以水乡新城为中心,协同片区五镇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产业园、粤海装备产业园、水乡新城开发区等四个开发区成功纳入新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乡村面貌明显改善。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1+1+N”乡村振兴政策体系,高标准推进63个亮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368个村(社区)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启动万江、东城、长安3个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建设。加快推动次发达镇发展,8个次发达镇GDP平均增长9.1%,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对外帮扶工作扎实推进。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全年落实帮扶资金4.68亿元。韶莞产业共建共引进项目104个、总投资224.8亿元。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落实1.8亿元支持昭通建设,抓好资金总额为6.9亿元的23个援疆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九龙县帮扶工作。与牡丹江市缔结友好城市。

    (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美丽东莞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坚定打赢蓝天保卫战、治水攻坚战、固废处理处置攻坚战和净土防御战。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2.5%。大力推进自备电厂煤改气工作,全年压减煤炭消费量超100万吨。新建成截污管网1525公里,通水1427公里,长度为历年之最。推进全市44条重污染河涌整治示范项目建设,39条基本消除黑臭。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开展固体废物企业三个一专项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503个村(社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村(社区),覆盖率达84.8%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出台市政府一号文,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美丽东莞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全面启动总投资1689.9亿元的582个城市品质提升重点项目,完成项目200个、投资180亿元。加大城市土地更新力度,完成各类改造6880亩,新增实施改造9837亩。推进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东莞火车站、松山湖北站推出首期出让地块,虎门高铁站用地征收补偿基本完成,45个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编制抓紧推进。加大广深高速创新带城市更新力度,培育实施创新带内13个、总面积近万亩的产业主导单元。大力推进广深高速沿线环境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两违治理,拆除新增违法建筑98.9万平方米,清理整治历史违法建筑1060万平方米,实现新增违建零增长、历史违建负增长。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全年新增绿色建筑192项、建筑面积690.5万平方米,GDP能耗下降6%左右,完成省下达任务。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推进三大节点重点建设项目,围绕未来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着力谋划推进30个群众关心的高规格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17个项目开工建设。出台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1+N”政策文件,完成全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谋划建设中心城区高铁枢纽站,积极推进东莞1号线、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等轨道建设工程。虎门二桥主线桥全面贯通,莞番高速、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等加速推进。更新改造供水管网433.2公里,新建天然气管道约300公里,完成电网投资30亿元。

    (八)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扩大,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致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加强社会安全保障,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教育事业扩容提质。全市新增中小学幼儿园53所,增加学位近7万个。扩大随迁子女学位供给,共向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新提供积分入学及优惠政策学位15.2万个(含民办学位补贴),增长91%。东莞理工学院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零突破。医疗资源供给力度加大。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5所医院建设区域中心医院,常平医院、塘厦医院、麻涌医院纳入市属公立医院管理。继续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全市公立医院药品费用让利5.2亿元,为群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6350万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56支,共签约群众258万人。推进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改革,在全省率先接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我市参保人可在全国1.2万余家医院直接结算。文体事业稳步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坚持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新建足球场40个,健身路径100套,升级改造篮球场40个,83个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全省首创成功举办东莞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扶贫济困有效保障。全年共为低保对象支出低保金6815万元、食品燃气水电补助金867万元,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助金1834万元。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1461万元、困难家庭医疗救助金3358万元、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金226万元。安全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破获涉恶案件1537宗,打掉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6个、恶势力犯罪团伙440个。两抢立案数大幅下降近八成、飞抢警情下降九成。完成二标四实基础信息集中采集,打下城市治安精细化管理基础。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巡查)全覆盖工作机制,生产安全事故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4.8%16.5%。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扎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做好2019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着力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综合考虑全市面临的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条件,并与市中长期规划目标衔接,建议2019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6.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左右。其中,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增长2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工业投资增长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

    ——进出口总额增长3%

    ——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6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500家;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9.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2.4件;

    结构质量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21.5%

    ——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5%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1.5%

    ——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比重52%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3%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2%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0%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引进内资实际投资金额增长10%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44%

    ——产品质量合格率94%

    生态文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完成省下达任务;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省下达任务;

    ——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0天以上;

    ——化学需氧量、氨氧、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

    ——新建截污次支管网1000公里;

    社会民生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0%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万人;

    ——提供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学位16万个;

    ——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生数2.5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2019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开放合作示范和现代优质生活三大功能,以推动湾区建设带动全市发展,全力将东莞打造成为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完善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制机制。落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莞港澳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完善我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推进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机遇项目化。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创新政策,促进要素便捷有序流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东莞产业综合配套优势与港澳现代服务业发达、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有机结合,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层次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编制东莞地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重点加强与广深7条城市轨道交通对接,争取纳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建设规划。争取将广深第二高铁纳入大湾区近期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赣深客专东莞段、穗莞深城际和佛莞城际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促进湾区城市间的铁路网络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莲花山过江通道、增莞番高速(派潭至望牛墩段)、狮子洋跨江通道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湾区内主要城市的联系,构建一小时交通圈。加快打造湾区合作重大平台。努力把滨海湾新区建设成为东莞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编制完善新区发展总规、控规,加快编制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推动滨海湾枢纽站TOD综合开发以及滨海大道、海湾大道等重要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整备,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切实将松山湖打造成引领东莞发展的创新高地,加快构建松山湖与周边镇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大学创新城建设,引入国际顶尖大学研究院和科研人才。推动水乡新城首期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东莞西站TOD站点开发,建设一批岭南水乡特色湿地公园和滨水岸线,努力把水乡新城建设成为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建设智能制造新高地,加强银瓶创新区与深圳、香港合作,探索共建园中园。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强与港澳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和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持续推动虎门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工作,学习借鉴港澳国际自由港建设、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等机制。

    (二)强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破立降成果,聚焦五大领域十大产业,大力推动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五大领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等十大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几十亿、上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力争每个镇街(园区)引进2-3个大型产业项目。推动OPPO智能制造中心、紫光芯云产业城等强芯补链项目建设,增添发展新动能。力争工业投资增长9%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成立市土地收储整备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土地收储整备,以园区和重大平台土地收储为重心,整合更多连片开发土地,全年市级收储土地1000亩以上,每个镇区(园区)力争收储一片500亩以上、整备两片500-1000亩的土地,临深片每个镇整备1-21000亩左右的土地,力争每个镇街盘活厂房资源20万平方米以上。大力推进闲置土地清查整改,盘活存量土地8000亩,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加快推动企业高质量倍增。继续抓好高质量倍增政策兑现,不断加快政策落地进程。健全企业动态调整机制,力促一批试点企业实现3年倍增。持续深化对企服务,加大倍增计划政府服务平台的投入保障力度,完善问题诉求流转处理机制和挂点领导服务机制,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帮扶。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建设步伐。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培育250个以上改造应用项目,认定2-3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动广东厚能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竣工落地。建立智能制造全链服务,继续实施万名智能制造人才提升工程。持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落实省实体经济新十条以及我市非公经济50倍增计划和总部经济等扶持政策,建立降成本长效机制,加大清费减负力度,降低实体经济收费负担,取消、停征、免征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非资源补偿的涉企管理类收费项目,实现政务服务零收费,力争全年再为实体经济减负121亿元。

    (三)着力推进三大需求有效增长

    千方百计促进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有效协调发展,加强房地产、金融、企业预期等风险点防控,把好经济发展的方向盘,全力维护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促进有效投资加快增长。进一步完善民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力争实现最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企业投资项目落地,加快实施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项目代建制改革,继续推进并联审批,推行告知承诺信任审批模式,推进多规合一管理和试点应用,加快企业投资项目落地便利化改革;建立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市领导包开工机制,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小围合会商机制,开展重大项目建设解难题、促开工攻坚活动,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欧菲影像、正中创新综合体等90项目开工,力争突破100个,实现42个项目投产,力争超过50个,完成重大项目投资700亿元,力争突破750亿元,增长20%,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促进外贸平稳增长。加强外贸风险应对,积极组织开展国际贸易摩擦应对专题培训会,做好贸易摩擦案件法律援助,不断提升应对能力。稳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虎门港综保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等试点任务,打造广东省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平台,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进一步做强东莞外贸邮路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培育供应链和市场采购贸易,大力推进华坚国际轻工业城(埃塞俄比亚)、中俄贸易产业园、中英低碳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的合作建设和持续发展,夯实进出口稳增长的基础。促进消费需求加快释放。进一步优化城市商业布局,推进东莞火车站商贸物流集聚区、虎门高铁站现代商贸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集聚区)建设与发展。搭建国际化商品交易平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防止高端消费外流。办好全市消费促进月活动,加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繁荣全市商贸氛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加强经济风险防控。推进大型企业银行债务风险妥善化解处置,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金融活动,加强对我市目前正在运营的10P2P网贷机构的合规性核查,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探索建立符合市情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强化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大力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协调推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工作。

    (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系统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积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全力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等科技基础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的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抓好源头创新。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创新样板工厂,推动首批10个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项目团队在莞进行产业化孵化。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粤莞)开放基金,鼓励大湾区的高校院所参与研究课题申报。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建立技术创新项目库,每年遴选5项左右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按照长期培育、动态调整、小额起步、逐步加码的方式给予支持。加快芯屏机核等关键技术突破,进一步做强智能手机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强化其市场化运作能力,完善效益优先的动态评估机制。建设认定一批创新镇,积极引导有号召力的产业组织者参与创新镇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加速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建立市、区、镇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评估机制,强化在用地、环保、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大力引进集聚创投机构,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高企树标提质,力争全市高企总量突破6500家。重点遴选一批百强创新型企业,在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人才集聚、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形成标杆效应。力争全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5%强化人力资源支撑。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松山湖创建省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实施面向新生代企业家的接力工程,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将东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五)奋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大力推进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提升市容市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大力推进以崭新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带动东莞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强化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以一心两轴三片区为重点抓手,大力提升行政文化中心功能品质,加快东莞大道时代发展轴线和鸿福路山水文化轴线建设和提升,推动南城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历史文化区、黄旗南生态科创区等战略地区规划建设,全方位提升产业、交通、文化、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支撑和服务水平,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动三大节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计划第二批次项目库340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的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开工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争取开工建设2号三期,完成3号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环莞快速三期、桑茶快速及延长线等项目的建设,开展松山湖第二通道等区域性干道前期规划研究,推动市区慢行示范路建设,开展品质公交创建等活动。进一步以精细化措施推进交通拥堵治理,打通断头路,进一步提升市内交通便利化水平。加快高速光纤有线网络建设,深入推进4G网络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开展公共免费WiFi建设,推动5G基站试点项目建设。推进电网建设,完成电网投资35亿元以上。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新建充电桩300个。力争全市基础建设投资增长20%以上。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启动广深高速、高铁沿线景观改造。进一步完善两违治理体制机制,加强两违管控,分步妥善解决历史违建问题,完成治理违建面积2700万平方米目标。结合我市城市建设难点、民生热点以及国家、省推进的城市双修厕所革命、足球场地建设等工作热点,统筹谋划新项目。推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6月底前完成20个镇级填埋场整改任务。编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完成20个易涝点整治。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完善实施城市更新相关配套政策,理顺城市更新基金管理架构和运行模式,大力推进工改工和连片改造,大力推进3万亩以上的成片更新改造,通过城市更新推动二次创业。加快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松山湖北站、城际轨道东莞西站、麻涌站等TOD开发试点工作,重点打造一批标杆性重点更新单元,打造东莞城市形象展示窗口

    (六)努力推进平衡协调发展

    处理好区域、环境平衡协调发展关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污染治理防控,推动生态文明持续改善,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46项重点任务分解出具体项目,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攻坚。推动次发达镇村加快发展,支持次发达镇发展一批优质项目,力争8个次发达镇经济增速保持领先。完善镇村工业园分类改造、土地置换、资金扶持、收益分配等政策体系,开展旧厂房连片改造,开展集体工业厂房租赁市场专项整治,促进集体资产提质增效。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创建一批省市特色小镇。全面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完成第一批3个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项目,启动第二批3个连片示范项目建设,指导13个示范试点村(社区)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力争年底前全市80%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提升六大片区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市直管镇管理体制,强化片区中心统筹协调能力和镇街管理自主权,积极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深化穗莞战略合作,探索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积极推进佛莞在科技金融、实体经济等方面合作。深化与自贸区的对接合作,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广东省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平台。推动生态文明持续改善。持续推进环境污染治理防控,推动东莞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地更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好治水攻坚战,持续强化茅洲河、石马河两大重点流域整治,大力推进黑臭水体及内河涌整治,全面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不断提升截污治水能力,完成不少于10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验收移交通水。改善考核断面水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打好蓝天保卫战坚定不移推进实施东莞蓝天保卫战32项强化措施,强化重点行业煤改气、VOCs深度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纯电动车推广使用、扬尘综合治理,持续削减各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排放强度,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强化臭氧和PM2.5污染易发季节防控工作,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银瓶山森林公园三期等项目建设,争取创建省森林小镇3个,抚育森林1.5万亩。打好净土防御战,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以及重点工业园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推进海心沙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等环保设施建设,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七)加力推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加大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加大公共服务供给,落实民生实事,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继续扩充教育资源。建成一批学校(幼儿园),完成13所镇街公办学校(幼儿园)的项目建设,新增学位约1.3万个,加快筹建3所高标准未来学校。提升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供积分入学学位和优惠政策学位约16万个(含民办学位补贴)。继续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培育工作,组建15个教育集团,认定30所品牌学校。积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快推进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推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继续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专项改革,继续推行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新模式,加快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全面取消耗材加成,有效降低就医成本。加快病床位扩容,新增病床位不少于1640张。推动文体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新建东莞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举办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第十一届漫博会、2019年篮球世界杯东莞赛区等活动,继续完善六个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工程,推进少儿粤剧传承,强化东莞粤剧黄金周品牌效应,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大餐。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进一步扩大公租房的供应范围,继续采取多种保障方式满足多层次住房保障需求。规划建设一批立体车库缓解停车难。促进养老事业发展,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试点。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中期迎检,办好科普活动。

    (八)协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提升安全、救助帮扶和就业保障水平,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发展大局。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协同治理格局。深化非户籍常住人口进入两委试点。提供全面安全保障。完善二标四实数据采集更新长效机制,继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联合情报作战体系,提升群众安全感。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涉路违法行为治理,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巡查)全覆盖,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看好菜篮子,建成40放心肉菜超市,确保蔬菜、肉类等市民日常消费量大食品安全。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帮扶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全方位医保制度体系。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贫困人口、失独家庭、特殊儿童等群体更多关注。抓好救助管理站二期建设,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健全特困供养人员护理机制。落实精准扶贫工作部署,高质量做好援藏援疆援川以及与牡丹江对口合作,推动莞韶产业园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韶关、揭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统筹做好涉美企业员工稳岗工作,做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