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以制造业立市,产业是东莞市的命脉所在、根基所系。”2月27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惠明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表示,市发展和改革局今年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不动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8+8+4”产业体系并有效推动产业落地。推进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对外运行,统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培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方日报、南方+:前期,东莞市构建了“8+8+4”产业体系,2025年,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将如何抓好产业这件大事,发力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叶惠明:东莞以制造业立市,产业是东莞市的命脉所在、根基所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去年以来,我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明确“8+8+4”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新产业发展壮大,并超前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6G)、具身智能、前沿新材料及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2024年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营收增长近2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营收迈入五千亿级,落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百度智能云基地等人工智能重点项目,打造物流运输、农业植保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商用,在产业支柱壮大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产业“新生”。
2025年我市将一如既往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不动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8+8+4”产业体系并有效推动产业落地。一方面,构建完善产业统筹培育机制,加强市镇合力,落实各产业“十个一”工作机制,抓好政策、园区、研发、中试、基金、服务、场景、项目、品牌盛会十方面要素,持续做好产业动态研究、区域错位布局与相对集聚、招商引资和建设项目动态跟踪等工作,加快推出新一轮重点产业链“链主”、打造一批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园区。另一方面,聚焦重点产业加强统筹协调力度,推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培育,加快布局汽车电子、能源电子等核心技术和应用创新,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对外云运行。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集聚区,推出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更多应用场景。
南方日报、南方+: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算力算法等关键要素,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将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叶惠明: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正以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姿态,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市发展和改革局将聚焦算力算法,全力推进“1+1+N”算力供给体系建设,不断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底座。
强化算力资源供给,实现1个算力调度平台统筹使用N个智算资源。市发展和改革局正积极推进东莞算力调度平台项目建设,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依托平台统筹调度市内外N个智算资源,为需求企业提供全国多个地市的算力软硬件资源租赁、购买交易等服务。目前,项目已处于平台系统开发阶段,计划上半年完成部署测试并对外提供服务,今年将重点对接市内三大运营商及广深优质算力资源平台,实现算力、数据资源要素在大湾区的高效共享,力争到2027年全市可调度使用智能算力规模达10000P以上。
推进AI应用,实现1个大模型中心孵化行业解决方案。高水平建设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项目(一期),打造为政府、企业提供普惠算力、算法服务的城市级人工智能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将于近期正式提供服务,一方面推动工业垂直领域模型创新应用,到2027年开发不少于3个制造业基础大模型、15个垂直领域大模型、200个“两高”(高精准度、高稳定性)工业小模型、工业APP或工业智能体。另一方面推动拓展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投入最高3亿元资金,面向制造企业开展AI+示范应用场景模型开发,形成批量可复制推广的行业级解决方案。
滨海湾提出以1500亩的“灵犀岛”作为人工智能新区的核心区驱动研发,通过六年的时间将滨海湾打造为全国人工智能全域应用先导区。图为灵犀岛效果图。
南方日报、南方+: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周年,下来将如何抢抓新阶段大湾区建设大机遇,全面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交通互联互通、产业科技协同?
叶惠明:东莞将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东莞的使命,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等湾区城市,围绕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平台互动、民生互惠等方面深化合作,纵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中贡献东莞力量。
一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联通。聚焦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深江铁路、深惠城际东莞段建设,争取与广深城市轨道交通对接的规划调整方案早日获批,实现与穗深国铁、城铁、城轨“三网融合”,构建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聚焦跨界地区断头路等加强整体规划布局与衔接,建立跨市路网一体化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一批跨市快速联通项目,推动莞深、常虎、广深高速改扩建和狮子洋通道建设提速,加快推进石大路南延段、厚大路、东江通道、新槎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
二是加强科创产业协同发展。东莞立足坚实的产业基础,抢抓深圳都市圈规划实施、莞港合作深化、穗莞合作等重大机遇,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谋划融深发展先行区等一批高质量发展平台,更好承接深圳科技、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联合广深港澳深入实施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工程,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完善全链条科创赋能体系。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8+8+4”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工程,大力挖掘新兴产业动能,联合周边城市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是推动重点平台联动发展。把握国家开发区优化整合的机遇,推动全市开发区进一步扩容提质,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国家级平台联动发展。紧抓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机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产业开放,争取更多改革政策在滨海湾新区先试先行。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进穗莞交通项目加速落地实施,加快建设莞台高新产业园,重点推动水乡与广州东部中心加强产业和文旅合作。
四是共建湾区优质生活圈。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政务服务一体化等专项工作,加快打通大湾区各类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与广州、深圳在教育、医疗、文旅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和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深化与港澳民生领域合作,推进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建设,落实香港长者医疗券、“港澳药械通”等政策。做强松山湖、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支持港澳青年扎根东莞发展。加强莞港澳教育文体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二期工程、大湾区大学建设,深化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深入推进实施大湾区传播工程,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和文体活动。
来源:南方+